所在的位置: ios >> ios前景 >> 鸿蒙系统研究宝典

鸿蒙系统研究宝典

文章大纲

核心观点

细分子板块解读

产业关键要素边际变化

行情回顾

核心观点

鸿蒙为万物互联而生

分布式跨终端优势突出

华为正式发布支持手机、平板、电视、无人驾驶、车机设备、智能穿戴等多终端的鸿蒙操作系统。相较安卓、iOS,鸿蒙有很大不同,鸿蒙从研发之初即希望可以用一套系统解决所有硬件设备装载系统问题,告别“不同硬件装不同系统”的时代,是全球第一个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OS。鸿蒙与安卓均是基于Linux开发的底层内核,年,谷歌宣布不再对华为开放GMS服务,令华为在海外市场受挫,此后华为着力开发自己的HMS服务。

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红利见顶,年3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达11.62亿人次,21Q1人均单日APP使用时长为5.3小时,环比提升0.3小时,同比下降1.4小时。移动网民人均APP安装总量为63款,总体保持稳定。移动产业将从手机移动端向全场景多设备物联网终端竞争转移,IoT设备增长成为移动互联新引擎,预计年人均持有智能终端设备数量将超过9台。当下的智能设备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全场景体验,体现在:连接步骤复杂、生态无法共享、数据难以互通、能力难以协同。华为提出“OneasAllAllasOne”,在控制中心中增加了“超级终端”控制卡,超级终端中会显示附近各类智能硬件产品,用户只需通过“拖拽”就可以实现硬件的连接组合,同时,通过基于鸿蒙的服务流转功能,服务可以在不同硬件设备之间“流动”,以满足不同鸿蒙设备之间还通过后台任务中心实现应用的跨设备流转。

伴随着鸿蒙2.0的规模化推送,AIoT产业链将迅速发展,AIOT产业链显著受益的环节有上游AIOT芯片、中游技术合作伙伴,下游应用生态也将迎来增量。此外,信创产业链国产适配将加速发展。华为将通过产品、渠道、技术等各个方面加大对生态伙伴赋能,华为软硬件生态体系合作伙伴有望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鸿蒙为万物互联而生,分布式跨终端优势突出。拥有更为强大微内核,达到高度安全与低延迟特性,分布式架构能够实现终端跨越无缝衔接的操作体验,统一的IDE能够做到系统一次部署,多生态开发,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用以解决现有系统算力不足问题,分布式软总线性能无限逼近硬总线能力,让多设备融合一体;同时分布式数据管理让跨设备数据处理如同本地一样方便快捷。

鸿蒙成败的关键要素解析

能否跨过16%的市占率?是生态繁荣与否乃至成败与否的分水岭。

华为预测到21年底搭载鸿蒙的设备是3亿台,其中华为设备超2亿台,面向第三方合作伙伴的终端设备超过1亿台;同时搭载鸿蒙系统的Pad、手表、智慧屏、音箱等设备数量达3千万台以上;6月2日发布鸿蒙OS2.0之后仅1个星期内,升级用户突破了一千万台,如果做线性外推(假设),一年装机量将达到5.21亿台。

华为采取1+8+N战略:“1”是指智能手机,是整个设备互联网络接入口;“8”指的是八大终端,分别是车机、音箱、耳机、手表/手环、平板、大屏、PC和AR/VR;“N”是其他IOT设备,包括智能家居和智能运动设备;鸿蒙OS则在全场景战略中扮演中枢角色。

手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华为已售手机约7亿台,约90%的华为存量手机和在手手机均可升级鸿蒙系统。手机升级将分批次进行。

乐观因素方面:根据出货量等数据测算,华为在国内的在役存量智能手机数量约为4.6亿台(今年内计划完成2亿台鸿蒙升级),占国内市场智能手机存量30%左右。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存量约为万个(今年内计划完成万个鸿蒙升级),市占率约为20%左右。加上新机发布和第三方生态伙伴的量,国内市场具备达到16%渗透率的可能性。

从硬件载体来看,鸿蒙系统除手机外还可以搭载众多IoT数据,IoT设备增长潜力大,且具有流畅、开源、分布式能力、一次开发多端适配等优势。

不乐观因素:鸿蒙软件的开发者数量目前仅是Android的9%和iOS的7.5%;用户端的应用数量方面,鸿蒙仅是Android的3.3%和iOS的2.2%左右。搭载机方面,鸿蒙手机出货量下滑趋势明显,年第一季度,华为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同比下滑50%,出货量为万部。

鸿蒙将促进AIOT加速爆发

鸿蒙将推动AIOT加速爆发。全球AIOT市场正快速爆发,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每一秒都有个新的IoT设备联网,年消费类电子设备数为所有已安装的IoT设备的63%,到年全球的联网设备将达到亿个。

AIOT的产业链价值增值量最大的环节位于垂直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业务。从产业链到最终价值链,共分为四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其中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受益程度最大,能达到30%-40%。

场景侧:AIOT之软件定义汽车处于渗透率早期,空间大,估值弹性高。智能汽车有望完美复制智能手机产业链变革,SDV成为未来趋势,传统的tier1主导汽车格局升级为软件定义汽车,我们判断智能驾驶领域投资机会由近及远:电池+域控制器SOC+操作系统+关键零部件+OTA。

需求侧:先验指标显示信创及金融IT板块景气度高涨,业绩有望加速释放。信创产业进入加速期,从渗透率处于第一梯队的党政和金融,逐步向处于第二梯队的电信、交通、电力、石油、航空航天行业以及处于第三梯队的教育、医院领域渗透。金融IT受内因+外因共同推动持续高速发展,成为计算机行业确定性最好的赛道之一。

21Q1计算机行业基本面指标良好:年Q1计算机行业子板块中,营收整体呈现稳健增长态势,其中,营收层面,金融IT收入增长最高;其次是教育IT及信创增速较高。利润增长率方面,人工智能板块表现突出实现高速增长。

鸿蒙

细分子板块解读

软件定义汽车

全球汽车行业正处于大变革的转折点上,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进化是行业确定性的大趋势。对于这一大趋势的必然性,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在分布式时代,车辆每个功能由单一的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车辆功能的增加依赖于ECU和线束数量的不断累加,由于单个ECU的软硬件耦合,无法实现协同升级,造成汽车成本不断上升。第二,不仅成本上升,分布式架构下由于软硬件无法分离,每个ECU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数据和信息交换能力较低,难以实现智能化;而集中式架构的软硬件分离,简化了软件的可升级性,车辆功能的可扩展性大大增强。第三,特斯拉集中式架构的成功,不仅使造车成本大大降低,也给行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在整个汽车行业引起颠覆性变革。特斯拉的生产成本能快速下降主要是因为线束成本的降低,其最早的整车线束有3公里长,而其最新架构中线束长度只有米。同时,其线束缩短之后整车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升。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变革将给产业链带来深远影响,产业链价值将面临重新分配。从大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影响:

1、传统车载芯片的部分市场将被AI芯片替代。集中式架构下,ECU数量将大幅下降,车辆功能的增加不再是ECU数量的累加而是取决于域控制器的算力,AI芯片应用兴起。

2、软件价值量占比大大提升。集中式架构下,产业链新增环节有域控制器、软件操作系统和中间件以及算法,这也势必给产业格局带来一些变化。

传统车载芯片(MCU)的部分市场面临被AI芯片替代的趋势。现阶段汽车芯片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以CPU运算为主的MCU和以智能运算为主的AI芯片。MCU芯片是ECU控制单元的计算大脑,MCU芯片以控制指令为主,可执行如等待指令、停机指令、空操作指令、中断指令等,其运算单位为DMIPS,计算能力为百万条指令/秒。AI芯片以智能运算为主,对应用于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的运算处理的情况下,单位功耗将更低、计算速度更快,其运算单位为TOPS、Tflops,均指每秒运算次。

伴随E/E架构的升级,ECU数量有望下降50%以上。ECU趋于集成与融合,车辆功能的增加不再是ECU数量的累加而是取决于域控制器的算力,AI芯片应用兴起。据相关统计,随着智能驾驶级别的上升,单车ECU数量将越来越少。ECU存储较小,运算速度较慢,无法满足智能汽车人机交互、云数据中心交互、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要求,而AI芯片能用于提升域控制器的算力。如大众汽车CEO曾表示,大众的汽车电子系统正在从分布式向集中式处理方式转换,计划将ECU功能逐步集中,实现当前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控制单元减少到三到五个车载中央处理器。

SoC作为系统集成芯片具有更高的算力,在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领域受到欢迎,引领车规级AI芯片行业的发展。SoC芯片算力的核心依赖于处理器芯片,目前SoC芯片一般采用“CPU+若干XPU”的架构,其具体方案根据车企对性能、不同模块功能、性价比的要求会有差异,如英伟达、特斯拉采用“CPU+GPU+ASIC”的方案,国内地平线则为“CPU+ASIC”架构。根据IHS预测,车载SoC芯片的需求逐年增长,预计-年复合增长率达15%。

在汽车E/E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进化的过程中,软件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首先,域控制器、软件操作系统和中间件以及算法是产业链新增的环节,汽车软件研发成本将逐步提高成为整车价值的核心,预计到年软件成本占整车价值比重将达到50%;随着智能驾驶等级的提升,未来汽车的智能化、多样化功能需要搭载相应软件支持,软件的性能和功能差异将决定汽车的差异性;汽车生产产业链上的企业均将重视并加强软件能力建设,实现从开发模式、组织架构、人员构成到运营体系等的内部变革。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年全球车载软件(算法、中间件及OS)市场规模约为亿美元,预计年提升至亿美元,年提升至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各个域的软件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OS和中间件+11%,车身域软件+10%,动力域和底盘域软件+1%,智能座舱域软件+9%,自动驾驶域软件+11%。

域控制器作为各个域的功能中心,能够实现每个域内的软硬件分离,标准统一,功能可扩展性大大增强。汽车E/E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进化是行业确定性的大趋势,根据博世提出的六个E/E架构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大多发展到域控制器E/E架构的阶段,就是将汽车架构分为若干个区域,对每个区域内的ECU进行集成与融合,由各区域内的域控制器进行功能控制。如此,每个域内的软硬件能实现分离,标准统一,功能可扩展性大大增强。

智能座舱域、自动驾驶域是产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673.html